由制造冰箱到制造汽车,吉利创始人李书福

車誌編輯部

发布
原创
車誌
李书福
汽车企业
吉利汽车
华田摩托



“吉利收购沃尔沃汽车,吉利成为梅赛德斯-奔驰股份成为最大股东,吉利收购......”自从2009年开始,吉利集团在全球范围内收购知名汽车品牌或和汽车有关的公司被大量报道。享有当代“中国汽车之父”称号的吉利创始人李书福先生,也被国内众多网友开玩笑(善意)地称呼为“收购狂魔”。



图片



1963年,李书福出生在浙江省台州市的一个山村。1982年高考以3分之差落榜的李书福,拿着父母给的120元开始创业。最初是做摄影生意,在公园里和大街上为人拍照,半年后,他用积攒下来的钱开了一家照相馆。再一次偶然间的机会,他发现家乡工厂生产的冰箱零件销路很好,并决定回家和两个兄弟一起开一家生产冰箱零部件的工厂。1984年,李书福先生在老家台州的黄岩县成立了一个黄岩县石曲冰箱配件厂,主要生产冰箱所需的蒸发器。在当时,冰箱蒸发器的利润很高,但是拥有一定的技术门槛,不是谁都能造出来,李书福先生自己研究了400多天也没能弄明白。这时李书福先生没有办法了,只能去到上海请假专家。然后委托一个在化工厂上班的同学,帮组他一起尝试制作蒸发器,结果出乎意料的一举成功了。经过这一次经历,李书福先生意识到,专业人才在专业领域上不可代替的重要性(这一次经历也彻底改变了21世纪的吉利汽车命运)。


之后李书福拿着自己生产的蒸发器,卖到了生产冰箱的工厂,销量十分客观。在1986年,成立了“黄岩县北极花电冰箱厂”,并出任厂长(当时的电冰箱可是结婚“必需品”,它与彩电、洗衣机被称为“老三件”,地位就如同现在人们结婚所要求的“汽车、房子、存款”一样)。在80年代尾,李书福先生的工厂已经能实现超过千万的产值(当时人均年收入水平在300元左右,“万元户”在当时都是对有钱人的称呼)。不过随着某些“原因”,这家工厂停止了生产并赠送给当地政府了。



图片

图:当时的生产蒸发器的厂房,以现在的眼光来看算是极其“简陋”。



后来,李书福在逛装横材料市场时,发现该行业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便联合几个好兄弟重新创业,开了一家生产铝朔板的工厂。开始生产销售铝朔板,给李书福带来了非常客观的收入。直到今天,铝朔板依然是吉利集团的主要盈利来源之一。回到当时,李书福拿着赚来的钱,投资到了海南的房地产行业。因为当时的海南房地产市场越来越火热,十分吸引人进行投资。当时海南房产的价格由1千300多块钱每平方,通过4年时间涨价到7千多块钱每平方,足足翻了4倍价格,形成了房地产经济泡沫。要知道这时候才是1993年,人均收入才1千块多一点。越来越多的人想通过房地产,实现一夜暴富。海南省房地产最高峰时期,拥有两万多家房地产开发商,一些楼盘还是设计图纸状态就已经被倒了好几手。这时国家政府开始出手,强硬地戳破了这个房地产泡沫。随着泡沫的破裂,海南的经济如潮水一般退去,而李书福投资的几千万也一同消失在这潮水中,血本无归。假如能通过投机取巧实现变富,那么谁还愿意脚踏实地的经营实体企业呢?李书福也在这时候意识到,自己不是能通过投机取巧致富的人,还是老老实实干回实业。他回到浙江,开始向一个全新的、充满科技含量的领域进发,而这个领域就是“造车”。



图片

图:时至今日海南岛依然还有很多当时的“烂尾楼”。



从李书福此前10年的创业经历来看,不难看出他有着极其毒辣长远的眼光以及极优秀的经营天赋与理念。而推动李书福向汽车行业发展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第一,他本身对技术非常痴迷;第二,他看出未来10年后的中国汽车市场必将有无限前景;第三,李书福要做更大的产业。但当时如果想自己生产汽车,就必须要拿到由政府办法的资质,这也成为李书福当时遇到的最大难题。当时汽车工业在政府的政策上多是以国营为主,民营资本连敲门的资格都没有。这也导致当时在路上跑的汽车都是以合资品牌为主,就例如天津夏利的TJ7100、雪铁龙和东方汽车合资的神龙富康、政府部门抢购的奥迪100(也就是现在奥迪A6的前身)、有着号称“拥有桑塔纳,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大众帕萨特(32B,当时称呼为帕萨特)等合资车型。迫于无奈的李书福,只能采用迂回政策,先从造摩托车下手。不过当时的摩托车生产销售也需要资质,在通过不断寻求解决办法下。李书福收购了,位于浙江临江一家快要破产但是拥有资质的邮政摩托车厂,拿到了许可证。



图片

图:这家摩托车厂就是“华田牌”摩托车厂,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家民营的摩托车厂,也算得上是李书福生涯中第一次并购。而之所以取名为“华田牌”是因为当时李书福在国外巡查市场做调研时候说“日本有本田,那我们就叫华田吧,中华本田的意思。”



这家摩托车厂推出的第一款摩托车是名为“华田牌”(HT125-13D型)踏板摩托车,这也是中国第一款踏板式摩托车。选择生产这种类型摩托车的原因是,当时国内摩托车市场中大型摩托车竞争激烈,而路面上跑的同类型摩托车都是由合资品牌生产或者进口而来。这些摩托车以当时的人民的经济状况来说,价格不菲。自家生产的华田摩托车价格亲民的同时,也有非常可观的利润。凭借着价格优势(当时日本、中国台湾省生产的同类型的摩托车价格在1.5W至2W不等,而华田摩托价格在8800到9999之间),这款摩托车十分受欢迎。在江浙地区迅速爆红,也因此到1995年产销5万多辆,1996年更是突破了20万辆。在生产销售摩托车的同时,李书福并没有忘记放弃制造汽车的计划。时间回到1995年,他在浙江临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买了一块850亩(约等于57万平方米)的地皮,用来筹建“吉利豪情汽车工业园区”。1996年,李书福在香港买了两台梅赛德斯-奔驰E级轿车,并将这两台轿车拆了装,装了拆,进行逆向研发。同时还将送给手下的红旗明仕(基于奥迪100推出的轿车)的底盘、发动机、变速箱拆开,进行反复研究“汽车不就是4个轮子加一张沙发吗?”这句话就是在这段时间李书福说出来的。经过日以夜继,不停研究下,通过照葫芦画瓢的方式,还真弄出来了一辆原型车。这辆原型车用的是奥迪的底盘、发动机、变速箱,梅赛德斯奔驰的车壳,并命名为“吉利1号”。造出这辆车之后,李书福就迫不及待将这台车开出路面,进行路试。结果遭到政府警告:没有生产许可证制造汽车是违法的。其实李书福内心也知道,在没有资质情况下,自己造出来的车只会是非法拼装的“黑车”。



图片

图:这就是“吉利1号”试验原型车



为了能让自己拥有相关的生产资质,生产自己的汽车。李书福只能全国范围内去寻找有相关许可的工厂,挂靠在人家名下汽车生产。但是没有什么人,愿意接纳这个“摩托佬”让他加入进来一起玩。1997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下,李书福得知了在四川德阳的一家监狱旗下的汽车制造厂破产了(有造车资质)。李书福抓住机会,连夜赶到当地。用两千三百万的价格收购了其70%的股份,改名为“四川吉利波音汽车有限公司”,这家公司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家民营的汽车企业。手中是有了造车的资质,不过这个资质是六字头的,只能制造轻型客车、两箱面包车;并不是李书福想要的七字头的三厢轿车资质。通俗来讲讲就是不能制造生产有“屁股”的轿车,而两厢轿车在当时并不是像现在这么吃香。不过有资质总比没有好,于是吉利开始逆向研发。在1998年推出了第一辆量产车“吉利-豪情”,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台民营量产的轿车。这台车用的是丰田的8A发动机,菲亚特的变速箱,前脸模仿梅赛德斯奔驰,底盘和车声模仿夏利,要是放到国外这妥妥的就是一台Kit Car(可以上路的组装车)。换到国内说法就是一台“拼装车”,不过这辆“拼装车”是可以合法上路的。最初生产了20台出来,但是这20台车有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李书福一气之下,开着压路机,把这20台车都给现场报废了。这一举动表明了,李书福要坚决造车的决心,更是要造一辆好车的决心。这一件事也让李书福想起了当年造冰箱蒸发器的经历,中国汽车要发展起来不单要有他这样的企业家,还要有相关领域的人才加入才可以。因此在1999年,由吉利出资,在北京办了一所当时最大的民办大学“北京吉利大学”。为了更好地培养自己的人才,之后还建造了3所类似的大学和10所非盈利教育机构。



图片



回到汽车这边,经过那20辆的豪情失败之后,经过14个月吉利推出了改进之后的版本。仅仅两个月,这个吉利第一款辆车豪情就卖了1,600多辆。能在当时一个并不出名的“小作坊”生产出来的汽车,能月销售超过1,000辆,靠的就是死磕夏利(TJ7100)。夏利卖八万,豪情就卖七万,到最后这场价格战一直打到夏利只卖31,800的起售价了,而豪情的依然比它要低,卖29,999(这种操作怎么充满今天比亚迪的味道)。当然销量也因售价一降再降,而接连上升,不过因此吉利的品牌定位被拉低了。而此时此刻的吉利,其实还是游走在法律的“灰色”地带,这最大的原因就是吉利一直没有拿到生产轿车的资质。从96年开始李书福就一直在为这一件事四处奔波,而相关单位他更是跑了无数次。以至于到最后相关单位的工作人员已经不是友好婉拒,而是将这个“疯子”赶出外面。好在2001年,我们国家在加入ETO(世界贸易组织)之前,颁布了《第六批中国汽车生产企业产品公告》,吉利生产的汽车就在里面其中之一。吉利生产的汽车终于摆脱了“黑户”,能够光明正大地研发生产汽车。李书福还因此让在颁布公告的这一晚,和众多员工彻夜醉酒狂欢。整整五年,李书福为这件事情付出了无数的心血和精力,吉利汽车终于能上户口了,这也是中国第一家获得轿车生产资格的民营企业。



图片

图:吉利每日是在2001年12月的公告里面之一。



可能是有了吉利的开头鼓舞,国内开始有大量的企业也分分进入到造车行业,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民企造车”运动。像我们熟知的力帆、比亚迪、众泰这类车企也是在这之后进来的,甚至是想五粮液、美的这类不是造车的企业也加入其中。当时的吉利为了迅速占领7万以下的市场,先后推出了“优利欧、自由舰、金刚”三款产品。根据查询到的相关资料,2002年吉利共销售21,000辆汽车;2003年销售47,800辆;一直到2006年销售132,234辆,几乎每年都是以翻倍的速度增长。也因为吉利不断增长的销量,为李书福带来底气,开始了他“买买买”疯狂“剁手”的收购。


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大爆发,导致多家大型金融机构倒闭或被政府接管,这给海外车企也带来了不少影响。福特集团也深受此次危机影响,需要一笔资金来度过危机。而Volvo(沃尔沃)作为福特旗下的品牌(1999年福特收购了Volvo),常年处于亏损状态,被放到了“货架上”,李书福也有了机会购买这个随时会被关闭的品牌。其实当时,吉利集团是处在负责状态,而Volvo是一支“潜力股”。操作得好能起死回生。说句题外话,李书福从吉利一开始建立以来,全都是通过收购要么破产的企业;要么就是快要破产的企业,妥妥的一个“收破烂”的形象。回到正题,李书福也是通过自己的努力以及背后的操作,经过2年时间完成了对沃尔沃的收购。这对李书福来说也是一次“豪赌”,万一收购回来没有盘活或者还是一直处于亏损状态,那么我们也不可能见到今时今日的吉利集团了。但事实证明,沃尔沃加入吉利集团之后,扭亏为盈,成功存活下来。这一次收购过程,在商业上被称为是“教科书”级的收购(因小编在商业方面知识有限,就不展开详细说明了)。



图片

图:吉利收购沃尔沃之后,共同研发出CMA架构。吉利博瑞是这个通过这个架构研发出来的第一款车型,后面吉利利用沃尔沃的技术还推出了领克这个带有北极星(沃尔沃旗下的性能部门)血脉的中国品牌。



自从收购了沃尔沃之后,吉利也一跃称为国际知名车企,也开启了“疯狂收购”模式。先是收购了伦敦的士的制造公司,帮其完善研发推出新车。接着就是收购梅赛德斯奔驰9.1%的股份,成为梅赛德斯奔驰最大股东。后来更是收购了英国超跑品牌阿斯顿马丁,和有着“公路卡丁车”之称的跑车制造商Lutos(莲花 路特斯)等等品牌,而吉利自己也在不断推出子品牌,像极克、吉利几何、宝腾等等。如果当年不是通用集团担心这担心那的,估计SAAB(萨博 又名绅宝)也会被吉利收购下来吧,不过估计收购SAAB之后就不会收购沃尔沃了,毕竟是真没钱了。除了车企外,吉利还收购了关于汽车方面的研发机构或者团队。这一方面的收购,离不开李书福的指引,毕竟自己研发出来的才是自己的。



图片



李书福,除了在汽车行业发展以外,还曾经短暂进入过足球行业。虽然进入足球界是个商业行为,但以李书福先生的性格,肯定是往最好的目标进发的。李书福在2001年和广州足协签订协议,组建了一支足球队但在同一年的10月份就解散了。解散的原因是,李书福不满意但是足坛上的暗箱操作,自己的足球队没有成功冲“A”。急促的解散足球队,和起诉当时的中国足协的行为。引起不少媒体的关注。而在面对媒体,李书福再次成为中国第一,第一个“掀黑”足球界的人。当媒体开始一轮又一轮的“反黑打假”时,带头的李书福却选择了沉默,不再提起这段历史。


到今天,吉利集团已经发展成中国第二大汽车制造商。李书福的“收购之路”依然在进行,不久之前才有消息称,吉利集团正在不断寻找F1车队“合作”。相信不久之后,F1(世界一级方程式)赛车场上会出现一支来自东方大国的车队,也是可能是中国第一支F1车队。可能中国车手驾驶着中国F1车队的赛车,疾驰在中国的赛道上,不是一个不切实际的梦想,而是有可能会是即将在未来发生的事情。纵观李书福先生为中国汽车的发展作出的贡献,“民营车企之王”这一个称号当之无愧!




图片

登录查看全文
#华田摩托#吉利汽车#汽车企业#李书福
分享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