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正视听:“宝马”这个中文译名到底是怎么来的

車誌編輯部

发布
关注
原创
汽車文化
BMW AG
宝马
巴伐利亚发动机制造厂
巴依尔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最近,社交网舆平台上出现了一条通稿式的视频,那就是解释“BMW宝马”这个中文译音是怎么来的?视频中的文案可说是模棱两可,完全没说到点子上,更要命的是,这份文案严重扭曲了历史,将“宝马”这个译名的诞生权交给了所谓“1990年代才成立中国大陆内地的代理商”。以正视听地书写此文,说说“宝马”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


先说答案:将BMW翻译为“宝马”,始于1968年的香港BMW总代理公司,当时中国并无BMW销售,直到开放改革后的1990年代初这段时间,国内汽车杂志上的译名都是“巴依尔”,1992年才正式跟随香港叫法更名为“宝马”。


BMW AG全称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巴伐利亚发动机制造厂股份有限公司),严格来说,Motoren在德语中是发动机的意思,而非汽车Wagen,这也是为何称不能翻译为“巴伐利亚汽车公司”的原因。品牌标志上的蓝白配色并非与以往BMW作为飞机制造商,灵感来自螺旋桨和飞机在天空中翱翔有关,实际上是因为BMW品牌参考了德国巴伐利亚州的蓝白配色州旗而来的,而非以上那些听起来乱七八糟的原因,至于很多宣传文案中只会提到“BMW前身是一家飞机发动机公司”,但这句话的另外半句应该是“得益于Mercedes-Benz的生产授权,BMW才学会了制造飞机发动机、并存活下来”。



图片



图片



那么问题来了,BMW AG如今在国内被称为“宝马汽车”,那么“宝马”这个名字到底是怎么来的?如果取自BMW名称中的BM,翻译为宝马,那么最后的W又为何不翻译呢,总不可能因为W没有合适的翻译就将其给落下了吧?而且最后的“W”在正确的德语发音中应读成“V”。所以,请那些制作些不知所谓视频的博主出来圆圆这个场呢?


关于BMW AG的历史咱们之前已经聊过不少,从BMW的前身Rapp Motorenwerke (拉普发动机制造厂),再到Bayerische Flugzeugwerke(BFW,巴伐利亚飞机制造厂);以及一系列幕后或间接创始人Camillo Castiglioni(卡米洛·卡斯蒂廖尼)、Gustav Otto(古斯塔夫·奥托)、Franz Josef Popp(弗朗茨·约瑟夫·波普)、Max Friz(马克斯·弗里兹)、Karl Rapp(卡尔·拉普)等人,咱们都和各位介绍过,包括整个BMW AG成立的发家历史等。



图片



实际上,德语Bayern(巴伐利亚)源自于拉丁文Bavaria,要是用回拉丁文来翻译“BMW”这个品牌的全称就变成了“Bavarian Motor Works”。1968年,香港的汽车经销商将BMW引入销售,为了让品牌更容易被广大人民记住,同时满足香港道路交通运输暑的相关规定,为其取一个中文名便显得十分有必要了。考虑到中国古代达的官贵人多以马作为出行工具,再经过引经据典地、导入了南宋时代辛弃疾的《青云案》词中提到“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且“宝马香车”就象征身份,况且,代理商考虑到品牌 Bavarian 中“Bava”的粤语发音与“宝马”有些许接近,BMW的中文名字就被应用上了。香港代理商本身也根据品牌发音改名为“宝马利亚(中国香港)有限公司”。


1968年对于BMW AG而言又是个什么经营环境呢?不了解时代背景,说啥都是水过鸭背。


BMW AG因为产品开发方面的错误决策,导致了1958和1959两个财年出现严重亏损,股东们在1959年12月9日召开了股东大会,会上较为普遍的提案是将BMW AG卖给Mercedes,但在最后一刻的投票环节,Herbert Quandt(赫伯特·昆特)决定收购闲散股份,以60%持股比例成为BMW AG最大股东,并不再受德意志银行的干预,这对宝马集团而言是一个最具历史性的转折点之一。昆特接手后,向BMW AG注入了充足的研发和品牌重构的资金,加上最大潜在对手Borgward宝沃汽车在1961年破产,剩下的对手就是Opel。同年发布的“Neue Klasse新级别”车系让BMW AG的汽车业务起死回生,后又乘胜追击地在1966年推出了“02”车系,加上通过赛车奠定了“运动化”的品牌定位,两款车型都带来了巨大的商业成功,也让BMW有了充足的资本思考未来,在整个1960年代,BMW都是处于高度亢奋的扩张阶段,1967年收购了Hans Glas后达到了顶峰,但同年,另一个对手出现了:Ford欧洲分布在德国科隆成立。



图片



随着后来中国澳门、中国台湾等地区陆续开始引入BMW品牌,宝马这个中文名字就应用的更加广泛,所以,但凡经历过七八十年代的南方车民,都会称呼为“宝马”而不是国内音译的“巴依尔”。1992年以前,BMW在中国大陆地区还未正式用上“宝马”来命名,而是Bavarian的音译“巴依尔”,当年的BMW进口到国内汽车、行驶证上用的便是“巴依尔牌汽车”。1992年,宝马利亚(中国香港)旗下公司宝马利亚(瑞士)公司与北京小红门龙爪村农工商公司,一同合作成立了北京宝马汽车服务有限公司,成为国内大陆地区第一家BMW汽车经销商,从此宝马这一中文名开始在国内应用。早前BMW(中国)官方与国内宁浩导演合作拍摄的微电影“巴依尔的春节”,则证明了这一BMW在国内曾用名的存在。



图片

图:但其实宝马这个名字,不像梅赛德斯-奔驰(Mercedes-Benz)、奥迪(Audi)这些是直接音译过来的词语,单纯用音译方式的话,是不可能将BMW这个英文名翻译成“宝马”的,这就是所谓的意译。在粤语语境中,对于品牌的翻译更偏向于意译,而普通话翻译则更偏向音译,例如Lexus、意译为凌志、音译为雷克萨斯,孰高孰低有目共睹。普通话源自胡语系,早已将汉语流传数千年的入声去掉,导致常用字大量丢失,据统计,普通话中的常用字仅有不到5000个,而大量保留古汉语读音的粤语、吴语、客家话、闽南语等的常用字多达14000个以上。



图片



虽然说,BMW AG官方承认“宝马”这个中文名,且BMW AG(中国)公司也简称为“宝马中国”,但旗下车型依旧维持英文BMW来销售,宝马一词只能在行驶证上看到,并不作为车辆官方名字使用。关于这点咱们还是需要搞清楚的。




图片


登录查看全文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巴依尔#巴伐利亚发动机制造厂#宝马#BMW AG
分享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