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車誌編輯部
发布目前在汽车上标配使用的往复式雨刷器,要说满足日常基础使用是没什么问题,但一旦遇到一些极端天气或是使用条件有所改变,它的弊端就十分明显了。例如暴雨天气,即便是调到最高摆动幅度,依旧会出现刮不干净的问题,一刮雨水马上又会铺满整个前挡。暴风雪天气雨刷将挡风玻璃上的积雪推向一边,随着积雪量越来越多,挡风玻璃的视野同样会受到阻挡。更别提在室内外温差、湿度差距大的情况下玻璃还会起雾的问题。
图:在车辆高速行驶时,因为风阻的问题还会遇到雨刷电机不够力等问题,长时间高速运转还会出现电机过热的问题。
有着一定使用条件限制的雨刮器,必然无法在所有交通工具上使用。特别是无论何种天气都需要运行的火车、船舶等。因此在这种交通、运载工具上,根据运行条件的不同,我们除了能看到有雨刷器之余还会看到一种在挡风玻璃上的圆形窗框,取代了标准的往复式雨刷,这种设计名为Clear View Screen(透明视野窗),又称Kent Screen(肯特窗)。这种非传统“雨刷”设计,由Samuel Augustine de Normanville(塞缪尔·奥古斯汀·德·诺曼维尔)和Leslie Harcourt Kent(莱斯利·哈考特·肯特)于1917年申请专利,后续又为望远镜和光学器件、甚至今天的相机、摄像机等推出了类似的遮挡盖,如今在船舶上使用的肯特窗同样是他们的专利技术。
技术推出后,便由发明者之一的莱斯利·肯特自家的George Kent(乔治·肯特)公司进行生产,后来该技术被BAE Marine Works收购,用于生产军事用途的“肯特窗”;2012年该技术和BAE Marine Works被Cornell-Carr(康奈尔·卡尔)公司收购。说了那么久,到底肯特窗是个什么东东?通过在一块标准的挡风玻璃上做圆形开孔,在此基础上加入一个圆形玻璃窗(直径约为35~50cm),并同轴安装在一个直径更大的金属圆形窗框中,内置了单个电机。开启后,电机就会以约1500转的转速,旋转与其相连接的外窗,通过离心力将雨水或雪花甩开,同时外窗还可以加入加热功能,避免在极冷的外部环境中,较大的内外温差导致内窗凝结水雾或冷凝水(内外窗中间存在真空带)。这样便能避免传统雨刷器刮不干净或是残留积雪在挡风玻璃上阻挡视野的问题。
以船舶使用为例进行讲解,当遭遇巨型海浪时驾驶舱(舰桥)即便是位于整艘船的最高位,也难免会被海浪波及。传统雨刷器在这种源源不断需要进行刮擦的环境下便有着较大弊端,刮不干净是一回事,另一方面是雨刷器本身在遭遇海浪时难免会受压导致损坏,况且海水如果长时间停留在玻璃上没有擦干净会导致盐分累积,导致玻璃变白影响视野,橡胶或硅胶制成的雨刷胶条长时间受到腐蚀也会加速老化,更加刮不干净了。而肯特窗因为使用离心力甩开海水,且无需担心外漏部件受压损坏,便能避免出现类似情况,从后期维护和使用角度上都更胜一筹。
图:在日本北海道地区行驶的火车因常年遭风雪天气,也会选择使用肯特窗。
那么比传统雨刷器更好用,且维护成本更低的肯特窗为何不能在汽车上使用呢?首先,是汽车上的挡风玻璃面积并不大,装上肯特窗后窗框本身就会遮挡一定的视野,造成更大的视野盲区。另外,因为不能与传统雨刷共存的缘故,导致只有肯特窗覆盖的区域内视野是清晰的,较窄的视野自然无法满足车辆在道路上行驶所需的低视野盲区,总不可能整一块玻璃都用肯特窗设计吧?如果真在汽车上用了肯特窗设计,那么车辆内饰包括仪表台、座椅布局等人体工程学设计都需要用来迁就驾驶员和肯特窗的视线了。最后也是最主要的一个原因便是安全性,在火车、船舶上之所以能完美使用肯特窗是因为碰撞概率较小,即便发生碰撞也不会对玻璃位置造成太大损伤导致破损,而汽车不同,复杂的道路情况导致会遭遇到事故的几率相对较高,因撞击导致挡风玻璃破损,在激活状态下的肯特窗对于车内的驾驶员而言,真就和一个“爆旋陀螺”没啥区别。如果是被撞的车外人员,万一恰好是脸部贴上在高速旋转的肯特窗,那个后果真就想想都觉得瘆得慌……
图:再者要安装肯特窗的一个主要因素是,玻璃必须是全平状态,如今汽车玻璃为了空气动力设计,基本上都带有弧度,因此并不具备安装条件。
“好用”也是分场合的,在部分使用场景下被认为是好用的物品,脱离了其适配范围就未必能称得上好用了,反而会变成一种负担或累赘。而肯特窗便是一项十分典型的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