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1的起源:世界制造商锦标赛

車誌編輯部

发布
关注
原创
汽車文化
F1
起源
世界制造商锦标赛
World Manufacturers' Championship



二战后第一场“F1”大奖赛于1950年5月13日在英国银石赛道(Silverstone Circuit)举行,比它更古老的汽车赛事比比皆是,凭什么F1能成为最顶级的铺装路面汽车赛事呢?这就要从它的前身世界制造商锦标赛(World Manufacturers' Championship)说起。



图片

图:F1的主办方是国际汽车联合会,也就是车迷们熟知的FiA。不知道大家是否好奇过,国际汽联的英文名是“International Automobile Federation”,理应简写成“IAF”,怎么会是FiA呢?其实“FIA”是法语,Fédération Internationale de l'Automobile的缩写,汽车诞生在法国、汽车运动起源于法国也是理所当然的,不好意思,现代非畜力汽车当然诞生在法国、怎么可能是德国呢?二战前的百余年时间里,德国的工业水平在欧洲确是不及英法。



众所周知,人类史上最早的几次赛车活动都由法国人举办,法国将各地区的赛事主办方逐步形成了统一的汽车俱乐部:法国汽车俱乐部(Automobile Club de France),这就是人类最早的汽车俱乐部,或者说赛车运动主办机构也不为过。1900年,法国汽车俱乐部应赞助商要求,举行了一场打破国界的汽车赛事:Gordon Bennett杯,成为了现代汽车赛事的前身,包括以颜色区分国际的玩法就是从这里来的。这项赛事要求参赛队伍必须是国家级别的汽车俱乐部,直接催生出以法国汽车俱乐部为基础、由各国汽车俱乐部组成的国际性组织:国际汽车俱乐部协会(AIACR)。1906年,法国汽车俱乐部举办了世界上第一场全国性的汽车大奖赛,名为法国汽车俱乐部大奖赛(Grand Prix de l'ACF),也就是后来的法国大奖赛(Grand Prix de France)。1908年,美国汽车俱乐部(Automobile Club of America)赞助了第一场法国境外的大奖赛:美国大奖赛(United States Grand Prix),后来还引致许多国家俱乐部效仿,但这都与AIACR无关。直到1921年,AIACR才在意大利举办了第一场法国境外的官方性质大奖赛:意大利大奖赛(Gran Premio d'Italia),随后便在越来越多的国家举行了一系列松散的大奖赛。



图片

图:至此,所谓的大奖赛(Grand Prix Motor Racing)还是一系列不定时、不定点、谁都能举办的松散赛事。很长一段时间里,赛车都是强制性要求必须两个人坐在车上进行比赛的。



逐渐,AIACR有了将各地大奖赛统一成系列赛的想法,并在1923年召集各国汽车俱乐部到巴黎开会商讨具体执行方案。最终,在AIACR的号召与规划下,第一届世界制造商锦标赛在1925年举行。在首年赛程中,除了法国、意大利、比利时三个大奖赛分站外,美国的印第安纳波利斯500(Indianapolis 500)也成为了其中一个分站。赛事要求参赛者以汽车制造商为单位报名,而非车手个人。赛车的排量上限是2000cc,车重800kg,机械师不能上车参与比赛,但必须保留双座位,意味着车辆不仅要有出色的单圈速度,还需要有稳定的长距离性能。每一站的正赛圈数由当地国家俱乐部制定,总长度一般在600km到1000km之间。世界制造商锦标赛与现代的F1一样采用积分制决出年度世界冠军,但不同于大多数赛事的正向积分制度(名次越前积分越高),世界制造商锦标赛采用逆积分制度。在每个分站比赛中,冠军获得1个积分、亚军获得2个积分、季军获得3个积分、其余完赛者获得4个积分、中途退赛者获得5个积分、缺席者获得6个积分,赛季末统计各车队的总积分决定世界排名,分低者胜。其中意大利站与车队主场站为每支车队的必参分站,缺席者将失去世界排名的评定资格。


第一届世界制造商锦标赛吸引来意大利Alfa Romeo(爱快罗密欧)、美国Duesenberg(杜森伯格)、法国Bugatti(布加提)等知名车企参赛。最终爱快罗密欧以7分两场分站冠军的优势稳坐年度冠军宝座,杜森伯格则以11分一场分站冠军的优秀成绩荣获年度亚军,布加提则以13分荣获年度季军。其中法国豪华车企Delage(德拉格)总共获得12积分,本应获得年度季军称号,但由于缺席意大利大奖赛,最终被取消评定资格。爱快罗密欧虽然大获全胜,但却在法国大奖赛的事故中痛失大将Antonio Ascari(安东尼奥·阿斯卡里)。



图片

图:爱快罗密欧在获得冠军后,甚至骄傲地在商品车标上挂上一圈月桂花环,以纪念车队旗开得胜,世界制造商锦标赛初现商业价值。



图片

图:用当今眼光看,世界制造商锦标赛的赛规十分怪异,但车迷们必须理解这种巡回赛在当年的局限性。毕竟当时赛车运动的商业体系并不完善,车企们更多是抱着宣传造势的心态参赛,赛会更是“用爱发电”。所以AIACR只能用宽松的规则鼓励车队多参赛、多完赛,如果规则过于严格只会吓跑参赛者。



1926年,第二届世界制造商锦标赛的分站数量增加至5个,除了从上一届延续下来的法国大奖赛、意大利大奖赛以及美国印第安纳波利斯500外,还新增了西班牙大奖赛和英国大奖赛。赛车的发动机排量限制被收紧到1500cc,车重也被限制到600kg。车队除了必须参加意大利大奖赛外,还需要再参加另外两场分站比赛才能获得赛季末评定资格。上一届世界冠军爱快罗密欧没有参加任何一场分站比赛,布加提Type 35则赢得了3场分站冠军成为了新的世界冠军。美国赛车制造商Miller以及上一届因不合规被废除资格的Delage也各赢得了一场分站冠军,但因为没有按照规定完成必要赛事,最终被取消评定资格。



图片

图:规则的收紧让原本宽松的参赛条件变得苛刻,Miller与Delage的落选也让赛果变得尴尬,世界制造商锦标赛的含金量大打折扣。



1927年,第三届世界制造商锦标赛依然由去年的5个分站组成,车重限制被放缓到700kg。赛会起初打算强制限定每场比赛总里程不低于600km,但后来因为没有人配合而被迫放弃。Delage赢得了除印第安纳波利斯500外的其余4个分站冠军,稳坐冠军宝座。但可笑的是,Delage也是唯一一支按照规定跑完必要分站的车队。



图片

图:世界制造商锦标赛的热度已经跌至冰点,赛会的权威性已经土崩瓦解。



1928年,为了重唤参赛者的激情,赛会开始允许个人车手参赛,并且免除报名费。新政策也确有成效,正赛发车格上罕见地出现20多台赛车一同参赛。可是,车企们却不乐意了,新政策对他们没有一点好处,他们已经对这项赛事失去兴趣。更可悲的是,赛会原本计划的7个分站中只有印第安纳波利斯500和意大利大奖赛两站顺利举行,其他分站均不配合赛会。因此,第四届世界制造商锦标赛甚至没法自圆其说地评出世界冠军。这样的状况同样发生在接下来的1929年与1930年,这两年都只成功举办了一个分站比赛,前后分别是法国大奖赛和比利时大奖赛。AIACR的世界制造商锦标赛最终以失败告终。



图片

图:赛会的严格制度让各个分站都不愿意配合。面对成员的抵抗,AIACR直接硬刚,将不服从规则的分站作废,才导致了最终的尴尬局面。



世界制造商锦标赛完结后,AIACR在1931年推出欧洲车手锦标赛(European Drivers' Championship)继续统领各国大奖赛,德国车企Mercedes率先登场,随后则是四家车企合并后的Auto Union AG,断断续续地坚持到1939年被二战打断。二战后,AIACR在1946年6月20日更名为国际汽车联合会(FiA),与赛车业界达成共识推出了一套统一规则“Formula”,并以世界一级方程式锦标赛(Formula One World Championship)重新集结各国大奖赛,成为如今车迷看到的样子。




图片


登录查看全文
#World Manufacturers' Championship#世界制造商锦标赛#起源#F1
分享你的评论